南方財經專訪我司原副總經理李擁憲:行業需要更多具備國際視野的咨詢工程師
發布時間:2023.11.09
7月盛夏,在辦公室見到李擁憲時,退休幾年的他精神爽利,在沙發上坐得板正。這位廣州市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簡稱“廣州國際咨詢公司”)原副總經理入行已近30年,也見證了廣東工程咨詢行業的廿余載起伏。
在廣州國際咨詢公司成立40周年之際,我們與這位“老咨詢人”聊起了他與工程咨詢行業相伴而行的數十年職業歷程,一些遠赴重洋代表中國摘下世界級榮譽的“高光時刻”,以及對未來行業發展浪潮的思考和對直面風浪的年青一代咨詢人的寄語。
“廣東工程咨詢行業的特點就是經營主體特別多,甲級、乙級等各種資質的工程咨詢機構都很多,市場化程度高,但隨之也產生了機構間相互壓價、惡性競爭的問題。未來可能還是要看怎么通過行業協會等平臺,在發展模式、社會分工等方面進行更多探索,更好避免惡性競爭,推動行業規范化發展。”曾參與籌建廣東省工程咨詢協會的李擁憲直言。
談及對年青一代咨詢人的建議,李擁憲表示,“從市場需求來看,咨詢行業仍然是朝陽行業。但隨著國際形勢不斷變化、產業結構持續轉型,疊加科技變革等多重因素,作為為經營主體提供高價值知識服務的顧問,咨詢業從業者也面臨更多挑戰。建立觸類旁通的學習能力以及深度鉆研的定力,才能長遠地在這個行業走下去。”
三次轉折
南方財經:回顧過去40余年的職業歷程,對哪些節點印象最深刻?為什么?
李擁憲:第一個重要的節點是1974年,我從中國海洋大學(原山東海洋學院)的海洋化學專業畢業,本來希望能夠從事海洋化學專業類的工作,但因當時的分配政策被安排到了山東一家外貿公司“跨行”就業,與自己所學的專業并不對口,但也沒法選擇。外貿行業的工作持續了4年,到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之后,為落實國家要求非從事對口專業技術人員“歸隊”的政策,我也迎來了第二次職業轉折,在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經濟發展加速,環保問題逐漸受到國家的重視并為社會大眾所關注這個關鍵時點,我進入了新設立的廣州環保部門,從事環境采樣分析與環境污染物評價研究等工作,在環境保護戰線干回了與本專業相接近的工作。
第三個重要節點發生在1993年,我再次“轉行”進入廣州國際咨詢公司。當時選擇進入咨詢行業,一是在40歲左右的當口,希望進一步突破職業發展瓶頸,二是看到隨著國家經濟發展,社會對工程咨詢服務的需求提升,但此時全國工程咨詢行業還處于逐步建立規范的時期,對人才需求旺盛。而我此前在環境保護部門積累的15年工作經驗,也為我進入工程咨詢行業,為投資領域生態環境類型的項目提供咨詢服務奠定了基礎。
南方財經:當時從環保部門進入工程咨詢領域,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么?有沒有想過轉行?
李擁憲:工程咨詢公司對國家政策必須有前瞻性,要提前發現并適應新變化、從而捕捉機會,因此工程咨詢行業的從業人員也必須對宏觀政策、市場變化高度敏感,這很有挑戰性。此外,工程咨詢業務接觸面很廣,需要對不同項目的行業政策、市場前景、經濟財務狀況、工藝技術等各環節開展評估分析,對從業人員的綜合能力和專業性要求也很高,這都是轉行后需要逐步攻克的難題。
雖然進入咨詢行業面對了很多困難,但我后來也沒有想過再轉行。一是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我在環保部門的工作經驗讓我可以順利參與到各類項目中,我的個人能力與行業發展需求是相匹配的。二是我本身也比較喜歡這份工作,為客戶提供真正有價值的咨詢建議是能夠贏得尊重的,即使現在退休了,之前多年積累的經驗與知識仍然有用,能夠繼續為一些項目和企業提供咨詢建議。對年輕人來說,這也是一份能夠實現個人價值、實現長遠發展的工作。
“高光時刻”
南方財經:2013年,廣州國際咨詢公司與華南理工大學聯合申報的廣州琶洲展館項目獲“菲迪克百年重大建筑項目優秀獎”。菲迪克獎對工程咨詢行業而言意味著什么?
李擁憲:我們當時并沒有預料到項目能夠獲獎。菲迪克成立100周年大會舉行前一個多月,中國工程咨詢協會通知我們派人參會,我們才匆忙辦理出國手續。大會選址在西班牙的巴塞羅那,在這個極富盛名的世界建筑之都,作為來自中國的、廣東的建筑項目拿下這座百年建筑大獎,也頗有一種照映古今的意味。
這也是國際咨詢工程師聯合會(菲迪克,FIDIC)首次組織評選全球百年重大項目杰出獎和優秀獎,全世界共有36個項目和6名咨詢工程師獲獎,包括英吉利海底隧道、悉尼歌劇院等著名建筑,其中13個獲獎項目和3名獲獎的咨詢工程師來自中國。當晚結果出來的時候,全場一片沸騰,我們是獲獎數量最多的國家。
作為國際行業組織,菲迪克頒布的獎項相當于國際工程咨詢業界的“諾貝爾獎”。琶洲展館項目能夠在國際工程咨詢業界獲獎,不僅僅代表廣州國際咨詢公司的能力得到業界認可,也代表著中國、代表著中國工程咨詢行業水平已躋身全球前列。
南方財經:廣州琶洲展館項目的創新之處在哪?廣州國際咨詢公司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主要扮演什么角色?
李擁憲:當時菲迪克獎是按照國際認可、技術卓越性、創新性和可持續性四個維度進行評價的,而琶洲展館則主要具有大空間、大跨度和多功能復合等特點。在大空間建筑的設計中,展館的建成創下兩項“世界第一”:一是單體展館面積世界最大;二是鋼桁架跨度世界最長,每個展廳的頂部由6個大跨度預應力張弦梁鋼管桁架支撐,每根鋼管長達126.6米。此外,琶洲展館的幕墻和屋面系統也設計應用了一系列新材料和新技術,在節能環保、防火防水性能等方面都有較大突破。
在琶洲展館首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階段,廣州國際咨詢公司主要負責項目投資風險分析,項目選址、設計方案對比論證,項目建設團隊招投標,項目建設規模預測,工程建設進度規劃等工作,確定了琶洲島選址,并對展館面積、展位數量等擬建規模進行了科學測算,保證項目建設順利開展,推動這座“百年建筑”順利落地珠江河畔。
青年與時代
南方財經: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經歷了一段經濟高速增長的“黃金時代”,新行業不斷崛起。在你從業的幾十年間,中國工程咨詢行業發生過哪些“劃時代”性的變化?
李擁憲:首先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咨公司成立,各地相繼組建綜合性工程咨詢機構。然后到九十年代,中咨協會成立,各地相應成立地方協會,接受各類型工程咨詢機構申請工程咨詢資質,逐步規范工程咨詢行業市場行為,實行咨詢工程師執業資格從業。直到近十年,工程咨詢市場逐步放開,取消工程咨詢機構的資質和工程咨詢收費標準,采用資信評價取代單位的工程咨詢資質。這三個階段應該都是“劃時代”的。
置身行業發展浪潮之中,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必須及時察覺并適應變化,否則就無法在這個行業里長遠生存。對工程咨詢企業來說,面對市場議價帶來的競爭壓力,需要不斷捕捉市場機會、提高企業競爭力。而對個人而言,在每個關鍵時期,都必須不斷充實自己,持續提升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才不至于被行業的各種變化淘汰。
比如AI技術對咨詢行業的影響。現在一些簡單的咨詢項目,已經開始利用AI技術輔助撰寫標準化報告。像這種比較簡單常規的重復性工作,用AI來批量完成,肯定更節省專業技術人員的時間。但每個項目的情況不同,以現在AI技術的發展水平來說,有的工作它不一定能解決。當然若干年后,當AI技術足夠智能時,肯定會為咨詢行業從業者帶來替代壓力。不止是咨詢行業,AI技術對人力的替代問題是社會性的,咨詢行業也需要適應這種新趨勢。
南方財經:對仍處于或即將進入工程咨詢行業的青年人有什么建議?年輕一代的咨詢人如何在行業跌宕之中定位個人價值、找到自身發展方向?
李擁憲:從市場需求來看,咨詢行業仍然是朝陽行業。社會對咨詢業務的需求遍布各個環節,國家的經濟項目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企業的投資項目等,都需要咨詢顧問機構做前期調研。
但隨著國際形勢不斷變化、產業結構持續轉型,疊加科技變革等多重因素,作為為經營主體提供高價值知識服務的顧問,咨詢業從業者也面臨更多挑戰,青年從業者要沉的下心同時做好心理準備,不斷培養、建立觸類旁通的學習能力以及深度鉆研的定力,才能長遠地在這個行業走下去。
未來,工程咨詢市場還要走出國門,年輕一代咨詢人大有作為。我們目前還非常缺乏具備國際視野、與國際接軌的咨詢工程師,希望青年人能秉承獨立、公正和科學的理念,在工程咨詢領域實現自己的理想。
作者:關然 編輯:蕭文鴻
圖:公司原副總經理李擁憲